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措施
时间:2016/12/16 编辑:天弘种业 阅读 9550 次
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(俗称禾公、矮仔)在早、晚二造均可发生,尤其晚造发生较重,该病以白背飞虱传播病毒为主,属病毒病,种子及病株之间不传播。其主要症状如下:
秧苗期症状:病株颜色深绿,心叶生长缓慢,叶片短小、浓绿,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,后变黑褐色。叶枕间距缩短,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,植株矮小(不及正常株的1/3),后期不能抽穗。
分蘖期症状:病株分蘖增多丛生,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,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,叶片短而僵直,叶尖略有扭曲畸形。植株矮小,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,但穗头难以结实,或包穗,或穗小,似侏儒病。
抽穗期症状:全株矮缩丛生,有的能抽穗,但相对抽穗迟而小、实粒少、粒重轻,半包在叶鞘里,剑叶短小僵直,部分谷粒黑色。
综合防控措施:
1、适时迟播:建议晚造播种期安排在7月15日至20日播种,8月1日至5日抛秧或8月10日至15日插秧。
2、种子处理:在水稻播种前实行药剂拌种,可减轻白背飞虱的危害。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、播种前3-5小时用10%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或用70%锐胜1克或用60%高巧2克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,再均匀拌1公斤(以干种子计重)种子即可播种。
3、健身栽培:水稻田翻耕犁耙减轻病虫源技术,适时播种,培养无病虫壮秧;合理密植,历史发生区适当加大播种量,移栽时剔除疑似病株,田间发现感病植株要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中,减少本田毒源,并从健株上掰蘖补苗,重病田要及时翻耕改种;及时排水晒田,避免重施偏施氮肥等,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发生的生态环境,减轻病虫为害。
4、药剂防治:药剂防治应本着治早、速效与持效的原则,以防治白背飞虱为重点。
5、秧苗防治:在秧苗一针一叶期用噻嗪酮或吡蚜酮兑水喷雾(如已实施药剂拌种的这次可不施药);在移栽前2-3天施“送嫁药”如每亩用50%吡呀酮10克或噻嗪酮30克或噻嗪异丙60克兑水60公斤喷施。
6、大田防治:在分蘖期和抽穗破口期,分别选用噻嗪酮、吡蚜酮、醚菊酯、吡虫啉等药剂防治白背飞虱。